网上药店
您现在的位置: 明朝那些事 >> 明朝那些事内容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

来源:明朝那些事 时间:2021/3/27
第一次在书中看到王守仁时,并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,直到他十几岁就立志成为圣贤,我猜测王守仁应该就是王阳明,后来一查果然没错,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子。王守仁小时候就与众不同,虽然他开始读书时聪颖过人,但是很快他就开始不走寻常路,他开始舞刀弄枪,想要驰骋沙场报效祖国。他的父亲和老师头都大了,想尽各种方法把他拉回“正道”,他父亲带他去了一趟关外,不仅没起作用,还越发让他想要带兵打仗。十五岁那年,边关恰有战事,王守仁跟父亲说:“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,只要给我几万人马,我愿出关为国靖难,讨平鞑靼!”,他父亲气得把王守仁暴打一顿。十七岁的王守仁有了一个新的志向,成为圣贤,这次又把他父亲惊得目瞪口呆,又是一巴掌。他父亲想着赶紧给王守仁定一门亲事也许他就能安稳下来了,没想到成亲那天,所有人都在,唯独不见新郎。原来那天王守仁出去闲逛,在山中寺庙遇到一个道士,道士教他打坐,结果就打了一天一夜,直到第二天被人叫醒,才想起来昨天有一件事没做。在努力成为圣贤的道路上,王守仁知道了朱熹,接触到了宋明理学。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:“今日格一物,明日又格一物,豁然贯通,终知天理”,于是守仁同志开始了他的格物之旅,他第一个格物的对象是竹子,某一天守仁突然开始盯着自家花园的一颗竹子,目不转睛,什么事情都不干,别人问他在干嘛,他不让别人打扰他,他就这样盯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,最终什么都没有领悟出来,还大病了一场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。自此他就开始对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,在理面前,人的欲望不值一提,为了成全天理,饿死都不算什么。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,王守仁陷入了困境,如果这不是真正的道,那什么是呢?王守仁在官场也开始失意,因为他上奏弹劾奸臣刘瑾,被刘瑾贬到贵州龙场,一个非常偏远的不毛之地,那里有很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,王守仁在这里吃尽苦头,最终感化了当地的少数民族,开设书院,教当地的人读书识字。就是在这个荒凉的龙场,一个幽静的夜晚,守仁在经历了十九年的上下求索后,终于顿悟。空山无人,水流花开。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。此一瞬已是永恒。王守仁找到了他一直所追寻的“理”——“理”在心中。天地圣贤并非存于万物,天人本是一体。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,天理即是人欲。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刻,一门叫做“心学”的哲学派系就此诞生。在这之后,王守仁在官场上也顺风顺水,一路做到了都察院左佥都御史,奉命巡抚江西南部。六年时间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成为三品大员,简直像是开了挂。在王巡抚到达江西后,发现当地土匪异常猖狂,于是王巡抚出演了江西剿匪记的主角。在剿匪的后期,王巡抚发现这些土匪都和宁王有关,慢慢地他发现了宁王谋反的意图。当时朝廷不作为,放任宁王胡作非为,王巡抚主动扛起了平定叛乱的重任。他通过一些手段向朝廷申请到一张无法调动军队的兵符,从宁王的老巢中逃出,没有一兵一卒竟然能够空手套白狼套出一支部队;通过虚张声势和反间计让宁王没有及时进攻,给自己争取了时间,后来又在宁王进攻南京时,非常果断的做出攻打宁王老巢南昌,宁王只能回去救援,最后被王巡抚轻松解决。平定宁王叛乱是王巡抚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,因为他名声太大,后来朝廷再派他去剿匪,那些土匪听说来的人是王巡抚,立刻投降接受招安。王守仁在最后一次出发剿匪前,把他最喜欢的两个嫡传弟子叫到跟前,将自己毕生所学总结为四句话传授给他们俩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在王守仁临终前,他的弟子问师父有没有什么遗言,王守仁笑了笑,用手指向胸前,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二十多年后,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,却都看到了“知行合一”这句话,一个人看懂了,另一个人没有看懂。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,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。四百年后,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,佩服得五体投地,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,并据此改名——陶行知。我是DP,曾就职于阿里、腾讯,现在从事保险行业。我热爱生活,喜欢社交,想要把生活过得精彩纷呈,同时也在追求内心的宁静。人生旅途,大家一起加油。SteveDai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qubalin.com/mcnxsnr/689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